洪水冲垮养老院?这张"零伤亡名单"撕开了多少日常漏洞
82岁的李奶奶坐在轮椅上,看着水从脚脖子慢慢漫到胸口,也就二十来分钟的工夫。她想喊人,可嗓子眼儿像塞了团棉花——楼里的水声、呼救声混作一团,工作人员都在往楼上冲,哪顾得上推她?
后来才知道,那天工作人员三步并作两步跑上二楼屋顶时,压根儿没人记得回头拉她一把。倒不是冷血,是那水涨得太急,两个成年人的重量压在湿滑的楼梯上,谁都不敢冒险。"当时就想着先把能动的老人转移走,剩下的...等下一波救援。"参与救援的张师傅红着眼圈说,可这一等,李奶奶的轮椅已经漂到了半人高的位置。
这事儿最扎心的不是当时的慌乱,是事前早埋下的雷。翻出养老院的应急预案看看,薄薄几页纸,转移路线画得清清楚楚——全在一楼。可洪水偏挑最要命的一楼先淹,二楼以上的楼梯成了"孤岛";再看平时的演练记录,培训课上放了二十遍PPT,讲的都是"遇到危险找工作人员",可真发了水,工作人员连电梯钥匙放哪儿都找不着;失能老人转移最费劲,按规矩得四个工作人员搭把手,可全院就两辆轮椅,等轮到李奶奶他们,水早漫过脖子了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"看不见的准备"。失能老人床上摆着降压药、降糖药,可药瓶外面就套层塑料袋,洪水一泡,药片全黏成了块儿;急救包挂在床头,里面的纱布、碘伏倒是齐全,偏忘了放防水袋,等水退了,包还是干的,里面的药早失效了;最近的综合医院车程二十分钟,可平时谁也没想着提前跟医院打个招呼"我们这儿有失能老人,可能需要紧急转运",等水淹了再打,救护车早堵在半路上了。
这些问题看着都是"临时状况",仔细琢磨全是"日常欠账"。就像咱们家里备的灭火器,平时觉得占地方,真着火了才知道有没有它不一样;就像老房子的电线,平时觉得"还能用",超负荷了才知道早该换。养老院的应急准备也是这个理儿——给每位失能老人缝张防水姓名卡,写清姓名、病史、过敏药;给每个床头挂个防水急救包,里面装着七天的常用药、速效救心丸;从床头到屋顶拉根结实的逃生绳,末端系个大铃铛,平时当扶手,急时能救命。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,关键时候能顶大用。
有人说,这种事儿概率低,没必要小题大做。可你看,洪水来了不是先挑"概率高"的老人冲,是见人就淹;火灾来了不是先烧"准备充分"的房间,是见火就着。咱们总说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,可对养老院来说,"及人之老"不是嘴上说说,是把每个老人的名字、病史、用药习惯都记在本子上,是定期检查逃生绳结不结实,是跟附近医院签个"绿色通道"协议。
那天救援结束后,工作人员蹲在墙角哭:"我们尽力了。"可尽力不该是"事后鞠躬"的理由,尽力应该是"事前把每个漏洞都补上"。李奶奶后来被救出来了,可她攥着湿透的药瓶说:"要是药没泡水,我可能不用遭这么大罪。"这句话,比任何检查报告都扎心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168股票配资,网络配资开户,国内炒股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