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仇的怒火,终究在凌晨时分烧穿了国境线!
10月10日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,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机集群已经如同暗夜中的鹰隼,咆哮着扑向阿富汗境内。这次不是警告,更不是演习,而是一场蓄谋已久、毫不留情的越境“外科手术”。
JF-17“枭龙”和F-16战斗机组成的前锋利刃,与从后方潜行的“翼龙”无人机编队,共同织成了一张扑向“巴塔”恐怖分子的天罗地网。
这场空袭,简直就是巴基斯坦空军技战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。唱主角的,是我们的老朋友——JF-17“枭龙”战斗机。
这些轻巧而致命的“空中游侠”,凭借对边境复杂地形的熟悉,执行了最大胆的低空突防任务,像贴着山脊飞行的剃刀,精准地将航弹扔进恐怖分子的巢穴。
而老将F-16,这次任务不是冲锋,而是“压阵”,在高空盘旋,监视着一举一动,确保空袭编队不受任何干扰。
但要论这次行动最“解气”的一笔,还得是“翼龙”无人机。这些“无声刺客”从白沙瓦的基地悄然升空,深入阿富汗腹地。
在首都喀布尔的市中心,一架“翼龙”锁定街上一辆汽车,随着操作员轻轻一点,一枚导弹从天而降,车里的“巴塔”最高头目努尔·瓦利·迈赫苏德,瞬间化为一团燃烧的废铁。
这记“斩首”,打得快、准、狠,彻底戳破了恐怖分子自以为安全的幻想。
如此精准的猎杀,靠的绝不仅仅是飞机和导弹。背后,是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(ISI)那张看不见的情報大网。可以想象,有多少情报人员在鱼龙混杂的边境地区活动,才换来了这次行动的精确坐标。
从伪装成农产品市场的物资中转站,到城郊的秘密训练营,ISI几乎是将“巴塔”的老底翻了个底朝天。
这种“先定位、再清除”的模式,标志着巴基斯坦的反恐战略,已彻底从过去被动防御的泥潭里,迈向了主动清除威胁的新阶段。
巴基斯坦官方的说法很克制——“为了反恐,这是必要之举”。但谁都看得出来,这记重拳打出去,瞄准的绝不止是“巴塔”的脑袋。
就在空袭发生时,阿富汗塔利班的外交部长,人正在新德里,跟印度人谈笑风生,想要的是什么?无非就是钱和枪。
巴基斯坦选择这个时间点动手,其“敲山震虎”的意图,几乎是写在了脸上:打“巴塔”是给你看,警告你阿富汗别拎不清,跟印度人眉来眼去,最后引火烧身。
然而,军事上的胜利,往往是政治上麻烦的开始。空袭的炸弹一响,平民伤亡的报道就紧随而至,阿富汗临时政府的脸面挂不住了,第一时间把巴基斯坦的特使叫过去,一顿措辞严厉的抗议。
而对于巴方指责其庇护“巴塔”的说法,阿塔政权更是矢口否认,摆出一副“我不知道,我没有”的无辜姿态。昔日还能勉强算“反恐盟友”的两兄弟,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互相指责的仇人。
看着这乱成一锅粥的南亚棋局,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巴基斯坦这口恶气,出得虽然痛快,但光靠炸弹,真的能换来长久安宁吗?恐怕很难。“巴塔”为什么能像野草一样,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?
根子就在于那条混乱不堪的“杜兰线”。那里山高皇帝远,部落势力犬牙交错,政府控制力几乎为零,贫穷和愚昧是滋生极端主义的最好温床。
今天你炸掉一个营地,明天他们就能在另一条山谷里重新拉起一支队伍。这种反恐,说到底,不就是在玩“打地鼠”的游戏吗?治标不治本。
更深层的问题是,如果印度真如外界猜测那般,在背后为这些恐怖势力暗中输血,那问题就更棘手了。
对于这种来自大国的暗算,光靠军事打击是远远不够的,那等于是在用拳头打棉花。你必须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上,拿出足够的证据和决心,把它的“黑手”斩断,让它明白玩火的代价。
至于阿富汗塔利班,如今是内外交困,穷得揭不开锅,病急乱投医地想找印度当“金主”,心情可以理解。但他们必须想清楚,引狼入室的后果是什么。
为了印度那点不靠谱的援助,彻底得罪身边这个强大的邻居,甚至让自己的国土沦为大国博弈的代理战场,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。
南亚的和平,从来都不是靠谁的飞机更先进、炸弹更精准就能实现的。
今天“枭龙”投下的炸弹,或许能换来几个月的边境安宁,但如果不能坐下来,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多边反恐合作机制,不能通过发展经济来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。
那么今天熄灭的这几个火星,迟早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重新点燃一个更大的火药桶。到那时,再想灭火,可就难了。
168股票配资,网络配资开户,国内炒股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