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,特朗普终于等来了他自认为的“历史性时刻”——美军对伊朗发动了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核打击行动。然而就在特朗普站在社交媒体的舞台上大放厥词,宣称“伊朗核能力已被彻底摧毁”的时候,一系列来自伊朗、国际社会和以色列的反馈,却把这场“胜利宣言”打得七零八落。现实再一次证明,美国的军事自信与中东的复杂现实之间,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这一次特朗普不仅低估了伊朗的备战能力,也高估了以色列对“盟友”的信任程度。美军的空袭看似猛烈,实则空心当美国本土密苏里州的7架B-2“幽灵”战略轰炸机从地下掩体中缓缓升空,携带着14枚号称“钻地终结者”的GBU-57巨型炸弹直扑伊朗核设施时,五角大楼、白宫和特朗普本人都以为,这一手足以定乾坤。37小时的飞行,跨越半个地球,空中加油数次,最终换来的是,12枚炸弹落在福尔多,2枚命中纳坦兹,设拉子和伊斯法罕也被打击了个遍。但这场看似“碾压式”的行动,竟没有带来任何预期中的放射性污染,没有核泄漏,没有工程师伤亡,甚至连伊朗核计划暂停的迹象都没有。特朗普还没等到“世界震惊”的掌声,伊朗方面就已经发出声明——“核心设备未被损毁,核计划不会中断。”伊朗这个声明算是把特朗普的“战略胜利”直接按进了泥浆里,而且这也不是伊朗第一次面对“外科手术式打击”,也不是他们第一次在最危险的时刻化险为夷。伊朗的核设施,早已深藏在超过80米的地下掩体之中,有的甚至建在坚硬的花岗岩层下,这种结构足以让MOP炸弹的穿透力变成笑话。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GBU-57,理论上可以穿透60米土层或者2.4米厚的高强度混凝土,但面对伊朗特意打造的“地下城堡”,这点火力还真不够看。而且伊朗也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“躲炸弹”上,他们早在空袭前几天,就通过16辆大型卡车,将核心核材料转移至秘密掩体。约400公斤高浓度浓缩铀,就这么从美军的雷达下溜了出去,难怪特朗普兴高采烈地发推,伊朗却风轻云淡地回怼:“我们早就准备好了。”以色列不信美国,亲自“补刀”要说这场闹剧中最不满意的,恐怕不是伊朗,而是以色列,美军刚刚轰炸完,以色列就紧随其后发动了“二次空袭”。没有放射性污染、没有核辐射扩散、没有工程师死亡,伊朗甚至还能在24小时内发动反击——这些都足以让特拉维夫的高层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:“美国是不是在演戏?”对于以色列来说,伊朗核武器的威胁不是媒体议题,而是切实存在的“生死线”,他们不相信伊朗会在一场空袭后放弃努力,也不相信特朗普口中那种“摧毁一切”的军事神话。所以以色列选择了自己来确认结果,这才有了在美军之后的那波“没有通报、没有协商”的突袭空袭,其实这就是以色列对美国防务体系的信任危机。面对接连不断的空袭,伊朗的回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谴责”,而是又回应了导弹攻击,75枚弹道导弹,直指特拉维夫、海法等以色列核心城市,其中部分导弹竟然突破了以色列“铁穹”系统的防御,未触发警报就精准落地。从战术层面看,伊朗早已将导弹技术优化为“低轨高频小型化”,以躲避雷达系统,从战略层面看,这一轮攻击就是在告诉世界:“你们打我可以,我也能打回来,而且比你们更精准。”特朗普或许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自嗨,但以色列和美国军方心里清楚——这场战斗,伊朗并没有输。外交谈判的门被关上了6月13日,以色列发动的空袭,造成伊朗多人死亡、受伤,伊朗随即宣布退出与美国的核谈判,如今美军和以军的连续打击,更是会将最后一丝外交可能性掐死。伊朗不再信任美国,也不再寄希望于所谓的“国际监督机制”,而特朗普却仍旧沉迷于“极限施压”的幻觉,幻想用炸弹换来和平,用威胁换来妥协。可惜这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买卖,从伊朗的核材料成功转移,到以色列对美军的不信任,再到伊朗精准反击的现实,美国的军事权威,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撕碎。特朗普忘记了伊朗不是伊拉克,也不是叙利亚,更不是能被舆论吓住的纸老虎,这场所谓的“胜利”,实际上是在帮助伊朗完成核能力的去中心化转型。现在的伊朗不再依赖单一核设施,不再依赖固定掩体,而是打造了一个流动、分散、难以摧毁的核能力网络,这才是伊朗“留的一手”。而特朗普或许还沉浸在他的社交媒体幻境中,不知道这场“胜利”,其实只是他与现实之间最后一次错觉交锋,他高兴得太早了。信息来源:伊朗核设施受损到底有多重 环球时报2025-06-24 09:44北京视频丨以军称对伊朗西部军事目标发动新一轮打击 央视新闻2025-06-22 19:04北京
168股票配资,网络配资开户,国内炒股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